古桥名桥寻趣游:
1、主题介绍:
谈起苏州,你脑海中肯定会跳出“小桥、流水、人家”的诗句,作为“东方水城”的苏州,有水便离不开桥,古人曾用“绿浪东西南北水,红栏三百九十桥”来形容苏州桥之多。今天,当你走进苏州,也一定会感叹不已,构成江南水乡的图画中总少不了古桥的身影,有了桥的点缀,江南水乡才是完整的。
2、主要景点
普济桥
位于阊门外山塘街,跨山塘河,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。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(1710年),桥侧有普济堂,因以名桥。此桥为三孔石拱桥,花岗石砌筑,南北走向,拱券纵联分节并列砌筑。全长38.69米,中孔净跨9.16米,矢高4.37米,桥面中宽4.05米。南次孔跨5.31米,矢高2.6米,北次孔跨5.29米,矢高2.54米 。两端石砌踏步,分别为26级、30级。拱券内壁刻有捐款人姓氏,东西两面明柱刻有桥联。
1986年因中孔顶部严重下沉,左右次孔向两侧推移,桥身变形下沉,出现险情,故进行拆卸大修。这次整修由市政与文物部门配合进行,坚持保持原貌,做到修旧如旧。拆卸前对原桥进行测绘,外露石构件编号绘图,修复时按图就位。修复中在桥身隐蔽部位采用了现代材料和技术手段,主要是四个桥墩水盘石以下,不再采用传统的木桩地丁,而浇制了深3.6一3.8米的钢筋混凝土桥台,扩大了基础,桥孔拱券背部增设一层钢筋网,并作了水泥灌浆处理。
彩云桥
位于市郊横塘镇,跨越京杭大运河,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。桥始建年代无考,民国1928年重建。桥身东西走向,东端引桥折北,与长堤相接,由此经驿亭去胥门;西端引桥南北落坡,向南步入市镇。三孔石拱桥全长38米,中宽3.7米,中孔净跨8.5米,矢高5.6米。东次孔设有纤道。因大运河拓宽,1992年迁建此桥于胥江上。
今桥西堍与驿亭相接,东去数百步即唐寅墓。迁桥工程在文物部门指导下由交通部门实施,做到了精心设计、精心施工。大桥本身原样迁移,为不影响太湖水进入苏州古城,在西堍引桥部分增辟桥洞数孔。在施工中遇到河床流沙层,所以把桥墩改为反拱状,现桥洞实为完整的圆圈。桥与驿亭相辉映,为横塘古镇的重要古迹。
宝带桥
位于苏州东南7.5公里处的宝带桥,横卧于大运河和澹台湖之间的玳玳河上,有“苏州第一桥”之美称。
唐元和年间,苏州刺史王仲舒为筹建此桥,变卖束身宝带。当地士绅深为此举感动,纷纷解囊捐赠,兴工建桥。为纪念王捐带建桥义举,人们将此桥命名为宝带桥。
现在的宝带桥是明正统年间重建的,桥的南北两端原来各有一对石狮子。现在北端的一对健在,而南端的一对已沉入河底。
灭渡桥
位于城东南隅葑门外,跨京杭古运河, 该处为水陆要津,原设有渡船,因旅客不能忍受舟人把持敲诈,由僧人发起集资募建桥梁,取名"灭渡","志平横暴也"。今讹称觅渡桥。 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。
建桥始于元大德二年(1298年)十月,至四年三月竣工,历时一年有余。明代正统间苏州知府况钟重修。桥身用武康石、青石、花岗石混砌,显示了多次重建大修的历史痕迹。系舟石端部刻有兽面纹浮雕,估计为始建时遗物。桥为薄型单孔拱式,东西走向,通长81.3米,净垮19.3米,矢高8.5米,两坡各设53步石级。该桥采用增大跨度而不作多孔设计,以适应水流湍急、过往船只体量大、往返频繁的需要;在拱顶与面石间不加填层,并尽量增加桥身坡长,使大桥平缓易行,高而不峻,稳重大方,堪称江南古桥梁中之典范。
1975年,古桥北又新建了一座觅渡桥,以解决苏城外围公路圈问题。2003年,随着环古运河工程的建设,苏州市政府在75年建的桥址上拆除老桥,又新修起一座漂亮的全新觅渡桥。
如今新、古两座觅渡桥交相辉映,再加上新修的觅渡揽月景点,共同构成了苏城东南角的独特景致。
普安桥
位于阊门外上塘街,跨鸭蛋桥浜,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。
桥始建于明弘治十四年(1501年),清嘉庆十九年(1814年)重修。马蹄拱单拱石桥,东西走向,全长30米,由南北两拱券并列组成,南拱净跨4.5米,矢高3.6米,中宽3.5米。北拱与之相似而中宽达17.7米,其上有清同治五年所建关帝庙,门向南,原有跨河戏台与之相对,可惜已毁。
上津桥
位于阊门外广济桥西,跨阊门古运河,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。
桥的修建年代无考,清代中期地方典籍偶有提及,但均不言其历史沿革。 仅见桥身西南侧金刚墙上刻有"丙寅年河道会重建","上津桥口北口公埠"等字。 以此推测,桥可能重修于清同治五年(1866年)。1984年又修。此桥为单孔拱桥,花岗石砌筑,南北走向,全长42.45米,净跨12.2米,矢高5.9米,中宽3.7米,七排拱券石并列。桥额书"上津桥"三字。桥栏砖砌,条石压顶。两坡铺设条石踏步,南29级,北3l级。从阊门外广济桥上西望,上津桥和沿河民居组成富有水乡情趣的特有景色。
下津桥
下津桥又名通津桥,位于阊门外枫桥路上津桥与枫桥之间,跨阊门古运河,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。
桥建于明成化十八年(1482年),清康熙四年(1665年)修,道光二年(1822年)重修, 1984年再修。此桥为单孔石拱桥,南北走向,全长36.7米,净跨12.2米,矢高6米,中宽4.8米。拱券用青石分节并列砌置。桥身其他部位均为花岗石,两坡铺设条石踏步南为27级,北为32级。额书"下津桥"三字。西北部望柱刻有"光绪三十二年(1906年)秋立"数字,很可能在光绪年间也作过整修。
寿星桥
位于城东望星桥北叶家弄,跨第四直河。此桥初名营桥,宋《平江图》有载,始建于宋淳熙五年(1178年)。其桥为单孔拱桥,用武康石砌筑。武康石色紫褐,质地粗犷古朴,宋、元间苏州一带建筑物常用此石。桥身长18米,拱跨4.7米,矢高2.6米,两坡设踏步各15级。桥面栏板为1965年从附近被拆的百狮子桥移来,上有狮兽浮雕图案,或蹲或舞,生动活泼。该桥保存宋代构件较多,体量不大,但各部位比例适度,造型凝重,色调拙朴,与周围垂柳、塔影和谐一致,为苏州小型古桥梁中的佳例。
吴门桥
位于城西南盘门外,跨古运河(护城河),为陆路出入盘门的必经通道,盘门当时系苏州正南城门,因此此桥乃“步入吴门第一桥”,因名“吴门桥”。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。
宋《平江图》所载为三桥相接,下设三洞。清乾隆《盛世滋生图》所载为三孔石拱桥。据《吴县志》记载:始称新桥,又名三条桥,宋元丰七年(1084年)郡人石氏出资兴建,往来便利。明正统间苏州知府况钟再建,弘治十一年(1498年)、清顺治三年(1646年)、雍正十二年(1734年)重修,现存石桥重建于同治十一年(1872年)。吴门桥矢高9.85米,是苏州市区现存最高的一座古石拱桥。
行春桥
位于市郊上方山下,跨石湖北渚,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。桥始建无考,南宋淳熙十六年(1189年)重修时,诗人范成大作记。其地山青水秀,波光塔影,景色宜人。范成大《行春桥记》称:"往来憧憧,如行图画间。凡游吴而不至石湖,不登行春,则与未始游者无异。"明成化、崇祯间再修。1949年国民党军队撤退时拆去桥东四孔,1953年修复,1957年重修。行春桥为半圆拱薄墩九孔连拱长桥,东西走向,全长54米。中宽5.2米,中孔净跨5.3米,矢高2.6米。花岗石砌筑,但长系石为武康石,且端部雕兽面,可能为宋代旧物。条石栏板各望柱头雕蹲狮。桥身平缓,势若长虹。旧时苏州有农历八月十八日游石湖,看行春桥下串月的习俗。相传这一天,月光初起,入桥洞中,其影如串。游石湖登行春桥者,倾城而出,游船如织,歌舞音乐之声通宵达旦。清代诗人尤侗诗云:"常是携儿看串月,行春桥畔听吹箫。"
人民桥
人民桥修建于1951年,并且分别于1977年及2002年经过了两次重建,现在的人民桥,桥面宽45米,大大方便了南北交通,而桥侧廊桥的修建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,十五开间的仿古“长廊”,黛青筒瓦,廊檐轻挑,结构精巧玲珑,色彩古色古香,视觉宽广明亮,洋溢出轻盈典雅的吴文化气息,游客徜徉其中,既可休憩,又可赏景,似入园林而别具意趣,实在是展示苏州风情的天工之作。
人民桥上车水马龙,桥下也自成风景。大家一定看到两侧有不少浮雕,这便是桥洞的“精雕细作”了,在这长达45米的桥洞里,一共镶有16幅石刻浮雕,每幅都有一个名字,生动的讲述着一段段的东吴故旧:铸剑江南、筑城争霸、江东都会、园林始兴、山塘风韵、学风蔚然、烟雨江南、百艺竞争、人文荟萃、吴门画苑、明吏治府、能工巧匠、市井风流、南巡盛况、仁人志士、与时俱进,真是一部缩略的苏州历史。大家经过此处,不妨细细感受,静静聆听她无声的诉说,你一定可以听出读出老苏州的故事。
易路推荐的旅游主题:
·千年文脉修学游·名寺古刹宗教游·特色工业观光游·绿色农业生态游·美食购物时尚游·千年古城风貌游
·民俗节庆狂欢游·水乡古镇风情游·水乡农庄风情游·太湖山水风光游·古城周边郊县游·主题公园康乐游
·古桥名桥寻趣游·小巷水巷探幽游·工艺美术亲历游·太湖农家采摘游·天堂新景新貌游·环古城河水上游
·古典园林风雅游·历代名人胜迹游·昆曲评弹风韵游
更多资讯,欢迎访问易路古桥名桥寻趣游旅游服务